柴烧网提供分享:柴烧工艺、柴烧知识、柴烧文化等相关内容,可关注柴烧微信公众号:chaishaow

建水|活了百年的柴窑

最长的龙窑:碗窑村,从名字就能听出,这是个以烧制陶器为传统的村子,相传宋代就开始烧制陶器。作为当地有名的古窑址,这里曾发现了大量堆积的古瓷片。绵绵细雨中,一条古龙窑就安静地卧在这里。第一眼,让人惊讶于它的长度,132米!站在中间位置往窑头看,按照古老工艺用石灰、糯米、豆做粘合剂建起的龙窑,蜿蜒向前似乎看不到头——它当之无愧成为当地最长的龙窑。“烧窑的时候,晚上看去整座龙窑红彤彤的,真就像条火龙。”53岁的杨庆国说。

建水|活了百年的柴窑

与这座龙窑打了36年交道,杨庆国对龙窑的情况烂熟于心。“180个窑孔,两边各90,窑洞内宽3.5米,最低处高1.2米,最高处高1.9米。”当年还是20岁小伙子的杨庆国进入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工作,在那里学会了拉坯、烧窑。也是在那时,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这座建于清朝前期的龙窑。上世纪70年代,这座龙窑曾因烧久了发生塌陷,经过两年的休整后重新启用。此后厂子停办,1989年杨庆国承包了这座龙窑。

如果说它的长度让人叹为观止,那到现在这座仍然在烧制的龙窑则让人生出许多的好奇。

建水|活了百年的柴窑

“如果不是这两天一直在下雨,我已经开始烧了。”杨庆国说,别看现在这里安安静静的,其实这座龙窑一直都在使用,每年它都会烧出六七窑的陶器。由于龙窑太长,一般烧制一窑杨庆国只会用到全窑三分之二的长度,“大件可摆6600件,小件可摆12000件,茶壶、茶杯等比较小的可摆13000件。”这些大多都是别的陶艺师送过来请为代烧的。

当木柴的灰烬飞逝飘落,在高温下和坯体融合结晶,形成或光洁或斑驳的肌理,带给人惊喜。“现在这条龙窑是越少越火了,很多人送(陶器)过来烧。”他不无得意的说,“喜欢的就是龙窑烧出的陶器这种质朴的感觉。”随着人们对柴烧作品的喜爱,古龙窑又火了起来。

建水|活了百年的柴窑

后继有人:雨天温度低,烧窑废柴。所以,杨庆国喜欢选在干燥、天气好的日子烧窑,这样能节省不少燃料。“烧制一窑需要大概7吨柴,约2100元钱。”他说,如果烧得好,一窑可以赚回数万元。

烧窑,首先要把待烧的陶坯送进窑洞里,从最远处一边摆放一边往下退。记者跟随杨庆国弯腰钻进高不足1米的窑门,杨庆国笑着说:“你别看我个子高,我有缩骨功。”他弓着身子将窑旁的罐子往里搬,十分灵巧,而同行的我们空手钻进窑洞内,都觉得有些费力。窑内,记者1.6米的身高更好顶到窑顶,里面散放着陶器,其中还有一堆陶制小猪,憨态可掬。

建水|活了百年的柴窑

一旦开始烧制,5天烧窑中柴火就不能断,需要有人不眠不休的轮班投柴。“第一天烧到100℃,第二天加温到200℃,第三天升温到500℃,第四天继续升温到1200度,第五天再升温,到1250℃后把加柴的孔都封闭起来,保温。”杨庆国说得轻描淡写,但在他的小徒弟蔡明村看来,这是十分困难。“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控制火候。”每天加温到多少,如果把握不好,这一窑就有可能都坏了。

建水|活了百年的柴窑

控制火候,杨庆国靠的不是温度计,只是经验。迎着窑里散出的滚滚热浪,他靠近观察窑孔火焰的情况,“火焰要是呼呼地往上少,那肯定就是火大了。”这让小徒弟们感到有些高深莫测。加柴的速度和方式、薪柴的种类、气候的状况、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,都会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,“要想烧龙窑,我还得再好好学习几年吧。”蔡明村说,不过他有的是耐心,今年刚18岁的他在当地一所大学读大二,紫陶专业。他拜杨庆国为师,在过去4个假期里,他都来到这里学习拉坯等陶器制作。他并不孤单,除了他的双胞胎哥哥陪他一起来学,还不时有上海等地的艺校学生前来参观、学习。

建水|活了百年的柴窑

“这条龙窑我会继续烧下去,同时也保护好它。”杨庆国说,这条龙窑自古就以烧制百姓家中陶器为主,今后它仍会以此为主,“更多人喜欢这种实惠又美观的柴烧陶器,这条古龙窑就会继续存活下去。

 

 

柴烧网(www.chaishaow.com)为广大柴烧爱好者提供紫陶柴烧、柴烧工艺、柴烧知识、柴烧文化等相关知识,可关注烧窑者个人微信公众号:chaishaow。交流、咨询、合作可添加烧窑者电话|微信:18787301555. 1.本网站为柴烧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对比,部分文章与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;2.本网站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,不尊重原创行为,我们将追究责任; 3.本站欢迎投稿。
扫一扫,了解更多柴烧知识扫一扫,了解更多柴烧知识

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,欢迎点击上方按钮打赏作者

暂无评论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扫一扫加我好友

扫一扫加我好友